Search

【薛祥順的麻婆豆腐】
想吃麻婆豆腐的時候就是想幹飯的時候,但吃到一半時,才發現飯...

  • Share this:

【薛祥順的麻婆豆腐】
想吃麻婆豆腐的時候就是想幹飯的時候,但吃到一半時,才發現飯格老子底煮得不夠!

袁枚曾言:「豆腐得味,遠勝燕窩。」麻、辣、鮮、香、酥、嫩、燙、渾的麻婆豆腐最早的紀錄出現在 1909年傅崇矩的《成都通覽》。而馮傢吉則在1924年刊印的《錦城竹枝詞百詠》中,指出陳興盛飯鋪的位置在萬福橋邊。1936年,貴州人周詢在《芙蓉舊話錄》裡首次闡述麻婆豆腐的售賣方式、簡要調料及價格。1947年,成都人李劼人在《四川時報》的副刊《華陽國志》上,則是更為詳細地刊登了麻婆豆腐的淵源、製法和特色,而1914年生的成都人車輻,更在其《川菜雜談》一書中,紀錄了薛祥順製作麻婆豆腐的全部過程。

1920年生於江蘇高郵的作家汪曾祺,在其〈豆腐〉一文中,為麻婆豆腐的做法下了如此的定義:「一要油多。二要用牛肉末。我曾做過多次麻婆豆腐,都不是那個味兒,後來才知道我用的是瘦豬肉末。牛肉末不能用豬肉末代替。三是要用郫縣豆瓣。豆瓣須剁碎。四是要用文火,俟湯汁漸漸收入豆腐,才起鍋。五是起鍋時要撒一層川花椒末。一定得用川花椒,即名為「大紅袍」者。」

車輻盛讚黃牛肉是麻婆豆腐的靈魂。不過在1955年,中共為了保護耕牛,其國務院發佈了《關於防止濫宰耕牛和保護發展耕牛》的規定,只有確實已經不能耕作的老牛和殘牛,才可以賣給食品公司或者屠宰商宰殺。因此麻婆豆腐又經歷了一段豬肉臊子時期,直到1970年代後,才又漸漸恢復為使用牛肉。

做麻婆豆腐的方式稱為「督」。督為川話,本字為「火督」,是川人做豆腐等菜的常用手法,小火、少湯、慢煮,湯面冒大泡並有「咕嘟」聲,至原料水分排出味汁進入。此外,麻婆豆腐必須要勾芡三次。第一次勾芡是為了把水收乾,但由於豆腐會吐水,所以又要勾芡第二次,到第三次芡的時候,豆腐基本上就不吐水了,這樣才能讓麻婆豆腐的醬汁完完全全地包裹在每一塊豆腐的四周。這樣一是為了讓豆腐看起來細嫩有光澤,二是能夠保持嫩度與保溫。

我在《百年飯桌》介紹麻婆豆腐的那篇中,有介紹過薛祥順才是真正奠定麻婆豆腐型態的廚師。麻婆豆腐中的臊子最早其實是豬肉片。到了清末民初,隨著牛肉在市場上日漸普及,先是牛肉臊子先是與豬肉臊子並存,1920年代初,薛祥順進入陳麻婆飯鋪後,則不但確立了麻婆豆腐中的臊子必須為牛肉外,更將原本使用的辣椒粉改為郫縣豆瓣醬。此後的五十多年裡,薛祥順除了在1950年後的幾年被調到部隊外,其餘時間都在陳麻婆掌廚,直至1972年退休。

#百年飯桌 #麻婆豆腐 #薛祥順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李廼澔 中國文化大學語言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專長領域:美國文學,歐陸當代哲學 著作: 《百年飯桌》 《百年和食》 專欄: Every Little d: 鞭神老師 關鍵評論網: 鞭神老師
View all posts